中式快餐難逃“成長的煩惱”
在中國烹飪協會前不久公布的2015年度中國餐飲業(yè)快餐十大品牌中,慶豐包子鋪、味千拉面、鄉(xiāng)村基、亞惠美食、永和大王和真功夫等多個中式快餐品牌名列其中,一些過去很受歡迎的洋品牌則榜上無名。
盡管中式快餐在產品、品牌、管理、營銷、設計等方面與麥當勞、肯德基成分庭抗禮之勢,但仍面臨著不少“成長的煩惱”:標準化程度低、空間遭擠壓、外賣平臺沖擊等發(fā)展困境。
蓋澆飯之外還需豐富品類
“你要說麥當勞、肯德基的口味有多好,也未必盡然,消費者選擇它們,是因為在口味和效率之間找到了平衡點。”有業(yè)內人士坦言。前些年,中式快餐與西式快餐之間的主要差別在于品質的管理、標準化的流程以及細節(jié)的把握上。
快餐其實是一種工業(yè)化餐飲,不再強調烹飪的精致和個性,而是以標準化、流程化為主要特征。“中式產品很難擴大,原因是它缺少標準化。”這位業(yè)內人士認為。
隨著餐飲企業(yè)對中央廚房加工技術投入的增加,更加注重對餐飲口味配方的研究,以及洋快餐多年來培養(yǎng)了很多門店管理人才,中式快餐在標準化方面已有長足的進步。
在北京商業(yè)經濟學會秘書長賴陽看來,中式快餐這幾年發(fā)展速度飛快,尤其在標準化方面有了長足進步,一些主流中式快餐企業(yè)在標準化方面已經做得非常到位,比如吉野家、和合谷等。但并非所有餐飲企業(yè)都能做得很好,“市場發(fā)展必然是兩極化的,一些企業(yè)由于能力和水平問題,短期內仍難以做到。”
標準化并非餐飲產品的固化。中式快餐如何用更豐富的品類吸引消費者,從而告別簡單粗糙的蓋澆飯、蒸菜、面條和包子等,是中式快餐全行業(yè)面臨的問題。
洋品牌以外還有很多對手
多年的奮力追趕后,中式快餐正準備著與“洋巨頭”齊頭并進一爭高下時,卻又不知不覺陷入另一種包圍。
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,消費者越來越重視消費品質,原來覺得已經很好的快餐,如今看來,卻不再是那么回事兒。賴陽發(fā)現,現在的趨勢是,綠茶餐廳、鹿港小鎮(zhèn)、外婆家這樣的輕餐飲品牌的消費比重在不斷上升,“跟快餐品質相比,輕餐飲的就餐環(huán)境更好,菜品也更有自己的特色。”此外,中央廚房技術的提升,使輕餐飲品牌的用餐效率也得到很大提升,這對快餐形成了很大的競爭。
此外,冷鏈物流技術的提升,也讓餐飲準成品配送更加便捷。相當多的消費者不再到快餐廳就餐,而是選擇準成品到家,進行簡單加工即可食用。這對中式快餐同樣造成分流。
還有一類競爭是最明顯的。近年來火熱發(fā)展的O2O外賣平臺,形成了極強的集客能力,只需通過手機下單就能實現在家或單位就餐,且可選餐飲品類更加豐富。這對快餐廳來說分流作用不容忽視。“中式快餐也在通過打造或入駐外賣平臺分一杯羹,從這一角度看,其實也是快餐擴大市場的機會。”賴陽說。
當然,諸如麥當勞、肯德基之類的洋快餐,并非對中式快餐沒有“想法”。今年3月,麥當勞又開賣兩款更加本土化的米飯。洋快餐生產的中餐越來越符合中國人口味,這對中式餐飲企業(yè)來說也不見得是件好事兒。
“網紅”快餐競爭力有限
除了以傳統方式擴張起來的中式快餐,近幾年,還有一些中式快餐借助資本和互聯網平臺,也獲得極大關注,有些甚至成為星味十足的“爆款”,如黃太吉煎餅果子、西少爺肉夾饃、伏牛堂米粉等。
這些品牌有的宣稱自己是肉夾饃的互聯網傳人,有的刻意營銷自己的文藝范兒,都在網上迅速躥紅,形成口碑,在實體店都能吸引到大批粉絲前來排隊,這些品牌也能順勢獲得融資,擴大店面規(guī)模。
“互聯網營銷沒問題,但消費者最終吃到嘴里的是食物,不是互聯網。”有人質疑這些品牌過度借助營銷?;ヂ摼W過后,還剩下什么?其實不少吃過煎餅的用戶,也覺得口味一般,且價格略貴。還有些人吐槽其提供的服務,“訂餐到送餐用了1小時,服務也不好。”
有人從投入和收益角度指出,風光無限的互聯網中式快餐競爭力有限。“前期的融資投入,與門店創(chuàng)造的收益相比,并不是完全匹配的,可能很難盈利。”賴陽認為,從餐飲本身的營運模式來看,并不是說有了概念和投資就行,關鍵是門店要能盈利。“跟傳統店面相比,這些店的運營成本會很高,但收益卻未必會更好。”
在中國烹飪協會前不久公布的2015年度中國餐飲業(yè)快餐十大品牌中,慶豐包子鋪、味千拉面、鄉(xiāng)村基、亞惠美食、永和大王和真功夫等多個中式快餐品牌名列其中,一些過去很受歡迎的洋品牌則榜上無名。
盡管中式快餐在產品、品牌、管理、營銷、設計等方面與麥當勞、肯德基成分庭抗禮之勢,但仍面臨著不少“成長的煩惱”:標準化程度低、空間遭擠壓、外賣平臺沖擊等發(fā)展困境。
蓋澆飯之外還需豐富品類
“你要說麥當勞、肯德基的口味有多好,也未必盡然,消費者選擇它們,是因為在口味和效率之間找到了平衡點。”有業(yè)內人士坦言。前些年,中式快餐與西式快餐之間的主要差別在于品質的管理、標準化的流程以及細節(jié)的把握上。
快餐其實是一種工業(yè)化餐飲,不再強調烹飪的精致和個性,而是以標準化、流程化為主要特征。“中式產品很難擴大,原因是它缺少標準化。”這位業(yè)內人士認為。
隨著餐飲企業(yè)對中央廚房加工技術投入的增加,更加注重對餐飲口味配方的研究,以及洋快餐多年來培養(yǎng)了很多門店管理人才,中式快餐在標準化方面已有長足的進步。
在北京商業(yè)經濟學會秘書長賴陽看來,中式快餐這幾年發(fā)展速度飛快,尤其在標準化方面有了長足進步,一些主流中式快餐企業(yè)在標準化方面已經做得非常到位,比如吉野家、和合谷等。但并非所有餐飲企業(yè)都能做得很好,“市場發(fā)展必然是兩極化的,一些企業(yè)由于能力和水平問題,短期內仍難以做到。”
標準化并非餐飲產品的固化。中式快餐如何用更豐富的品類吸引消費者,從而告別簡單粗糙的蓋澆飯、蒸菜、面條和包子等,是中式快餐全行業(yè)面臨的問題。
洋品牌以外還有很多對手
多年的奮力追趕后,中式快餐正準備著與“洋巨頭”齊頭并進一爭高下時,卻又不知不覺陷入另一種包圍。
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,消費者越來越重視消費品質,原來覺得已經很好的快餐,如今看來,卻不再是那么回事兒。賴陽發(fā)現,現在的趨勢是,綠茶餐廳、鹿港小鎮(zhèn)、外婆家這樣的輕餐飲品牌的消費比重在不斷上升,“跟快餐品質相比,輕餐飲的就餐環(huán)境更好,菜品也更有自己的特色。”此外,中央廚房技術的提升,使輕餐飲品牌的用餐效率也得到很大提升,這對快餐形成了很大的競爭。
此外,冷鏈物流技術的提升,也讓餐飲準成品配送更加便捷。相當多的消費者不再到快餐廳就餐,而是選擇準成品到家,進行簡單加工即可食用。這對中式快餐同樣造成分流。
還有一類競爭是最明顯的。近年來火熱發(fā)展的O2O外賣平臺,形成了極強的集客能力,只需通過手機下單就能實現在家或單位就餐,且可選餐飲品類更加豐富。這對快餐廳來說分流作用不容忽視。“中式快餐也在通過打造或入駐外賣平臺分一杯羹,從這一角度看,其實也是快餐擴大市場的機會。”賴陽說。
當然,諸如麥當勞、肯德基之類的洋快餐,并非對中式快餐沒有“想法”。今年3月,麥當勞又開賣兩款更加本土化的米飯。洋快餐生產的中餐越來越符合中國人口味,這對中式餐飲企業(yè)來說也不見得是件好事兒。
“網紅”快餐競爭力有限
除了以傳統方式擴張起來的中式快餐,近幾年,還有一些中式快餐借助資本和互聯網平臺,也獲得極大關注,有些甚至成為星味十足的“爆款”,如黃太吉煎餅果子、西少爺肉夾饃、伏牛堂米粉等。
這些品牌有的宣稱自己是肉夾饃的互聯網傳人,有的刻意營銷自己的文藝范兒,都在網上迅速躥紅,形成口碑,在實體店都能吸引到大批粉絲前來排隊,這些品牌也能順勢獲得融資,擴大店面規(guī)模。
“互聯網營銷沒問題,但消費者最終吃到嘴里的是食物,不是互聯網。”有人質疑這些品牌過度借助營銷?;ヂ摼W過后,還剩下什么?其實不少吃過煎餅的用戶,也覺得口味一般,且價格略貴。還有些人吐槽其提供的服務,“訂餐到送餐用了1小時,服務也不好。”
有人從投入和收益角度指出,風光無限的互聯網中式快餐競爭力有限。“前期的融資投入,與門店創(chuàng)造的收益相比,并不是完全匹配的,可能很難盈利。”賴陽認為,從餐飲本身的營運模式來看,并不是說有了概念和投資就行,關鍵是門店要能盈利。“跟傳統店面相比,這些店的運營成本會很高,但收益卻未必會更好。”
- 消費品質提升成車市變革核心動能(2024-11-19)
- “搖搖椅”并非“哄娃神器” 使用時應有成人看護(2024-11-12)
- 聚焦進博會|頭部車企齊聚進博會 首發(fā)首展接連不斷(2024-11-12)
- 套餐費用易升難降 攜號轉網人為設障(2024-11-05)
- 糾正電影票不能退“霸王條款”(2024-10-28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