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學生的錢都去哪兒了?形象與社交消費成主方向
日前,有調查顯示,在校大學生2016年每月平均開銷為1212元,三成以上學生認為生活費不夠花,引發(fā)網(wǎng)友熱議。有人認為消費偏高,有人認為屬正常區(qū)間……大學生消費現(xiàn)狀究竟如何?呈現(xiàn)出怎樣的趨勢和特點,折射出哪些問題?記者展開了調查。
個性化、多元化消費成新趨勢,大學生之間消費能力差距值得關注
方曉恬,北京大學新聞學專業(yè)博士一年級學生。每個月,除了必要的基本生活和學習支出外,對于她來說,美容、旅游、健身也是開支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,“在行走中開闊視野,讓身體和精力保持在一個最佳狀態(tài),都是我對自己的要求。”
方曉恬的支出方向在麥可思研究院“2016大學生消費理財觀”調查中得到印證。調查顯示,目前“社交與娛樂”和“形象消費”已成為大學生群體消費的主要方向。
“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,大學生的消費觀念也在發(fā)生變化。消費的方向也不再局限于日常的吃穿上,而是將更多花費放在提升自己的能力、視野,以及精神享受方面。這些并不是愛慕虛榮,而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。”方曉恬說。
對此,南開大學黨委學工部部長白云龍分析,“大學生消費習慣的變化與整個社會的生產(chǎn)方式以及整個社會消費觀念的轉變是相呼應的,個性化、多元化已成為其顯著特征。而且,很多高校學生的家庭經(jīng)濟條件較好,父母的消費理念也發(fā)生了很大變化,這都是大學生群體消費習慣改變的必要因素。”
“相較于當前大學生消費習慣的改變,大學生之間消費能力和消費觀念所存在的差距,更應該引起重視。”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洪明博士表示,“來自五湖四海、擁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們聚到一起,在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方面的巨大差距,對很多學生,尤其是那些家庭情況比較困難的學生來說,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和心理壓力。如果不能正確引導,會引發(fā)非常多的問題。”
存在追時髦、愛面子等現(xiàn)象,但大部分學生主要消費在必要支出上
那么就消費心態(tài)而言,當前大學生消費呈現(xiàn)怎樣的特點?網(wǎng)上熱議的“大學生消費過高”問題,是否真的普遍存在?
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輔導員王婧介紹,“總體來看,盡管有部分同學存在追時髦、愛面子、重時尚等現(xiàn)象,但大部分同學還是將費用花在了必要支出,如學業(yè)、自我提升、求職等方面。而且,因為費用支出的增多,倒逼學生們在有余力的情況下,兼職和參與社會實踐,這也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財富觀、增強社會實踐能力。”
來自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編導綜藝節(jié)目方向的大四學生章小雨也表示,自己每月的消費并不低,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要完成學業(yè)。“我們是學編導專業(yè)的,平時完成作業(yè)需要自己支付拍攝費用,一般小一點的作業(yè)需要1000元,拍攝5分鐘視頻則需要6000—10000元不等的費用,這些都需要由小組的成員分攤。”
章小雨說,為了滿足這一部分的開支,自己平時會去公司和電視臺兼職,或接一些師哥師姐介紹的“活兒”,寫寫策劃案,增加一些收入來源,“和過去不同,現(xiàn)在很多專業(yè)就是比較‘燒錢’的,我覺得沒必要‘過度緊張’。”
“對不同時代大學生消費絕對值加以比較并沒有太大的意義。”白云龍分析說,如果說多年前,大學生消費渠道比較單一、呈線性的話,那么當下大學生的消費渠道則呈扇形。真正需要留意的是,這個扇形是大扇形還是小扇形,其方向和取向分別是什么,在相對同質化的消費行為中,是否處在一個相對合理的區(qū)間。
“比如說,如果大部分學生都在1500到2000元這個區(qū)間,那么這個消費就是相對理性的。對于家庭經(jīng)濟狀況比較困難的同學,要依據(jù)國家政策,結合社會力量,給予必要而精準的幫扶。如果有個別學生高到了5000元,甚至8000元,就需要引起關注,并加強理性引導了。”白云龍表示。
應引導學生建立理性的消費觀、財富觀,為走入社會奠定基礎
在理性看待大學生消費變化的同時,個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也值得關注。
“現(xiàn)在大學生人情往來,相互吃請、送禮物建立友誼的情況的確存在,而且并不鮮見。特別是家庭經(jīng)濟狀況比較好的學生,對這種風氣影響非常大。”洪明表示,“這對于家境好的學生來說不算什么,但卻可能對相對困難的學生產(chǎn)生負面影響,如果引導不好,甚至可能讓這些學生產(chǎn)生孤僻、仇富、自卑等不良心態(tài)。”
“經(jīng)濟差距很難抹平,但多一份友善和體諒,可以避免很多問題的產(chǎn)生;同時,學校的輔導員也應該注意引導,避免因為經(jīng)濟問題撕裂學生之間單純的友誼。”洪明提醒,大學是步入社會的第一步,應站在社會治理的高度去關注大學治理的問題,這無論是對學生本人的成長,還是對社會的和諧發(fā)展,都非常重要。
另一方面,針對麥可思的調查結論——“39%的學生身邊有人使用校園貸,半數(shù)以上學生參與理財活動”,白云龍表示,“我們并不主張和鼓勵大學生在讀書期間進行理財,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就學期間理財勢必占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,有舍本逐末之嫌。即便是商學院和金融學院的學生,老師們也是鼓勵同學們模擬和討論,而非實戰(zhàn)。”
此外,針對近日頻頻爆出的校園貸、裸條風波,有高校負責人談道,高校仍是當前電信詐騙和金融詐騙的高發(fā)區(qū),要引導學生建立風險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。
“多元化、個性化并不代表自由化。”白云龍表示,年輕人由于生理、心理等因素,不可避免會進行沖動型、非理性的消費行為,個別同學存在一夜暴富、瞬時成功的觀念,對“月光族”和在學理財行為也缺乏正確的認識。所以在學校開展必要的財富觀念教育,引導廣大同學正確認識生活、事業(yè)與金錢、消費的關系很有必要。
洪明也強調,“一定要在大學期間就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消費觀。現(xiàn)在的誘惑和陷阱很多。在校期間,從家長到教導員,要幫助孩子養(yǎng)成良好的消費習慣,傳承勤儉節(jié)約的傳統(tǒng)美德——這并不僅僅是為了節(jié)約金錢,也是學生們修身、立德的過程。”
日前,有調查顯示,在校大學生2016年每月平均開銷為1212元,三成以上學生認為生活費不夠花,引發(fā)網(wǎng)友熱議。有人認為消費偏高,有人認為屬正常區(qū)間……大學生消費現(xiàn)狀究竟如何?呈現(xiàn)出怎樣的趨勢和特點,折射出哪些問題?記者展開了調查。
個性化、多元化消費成新趨勢,大學生之間消費能力差距值得關注
方曉恬,北京大學新聞學專業(yè)博士一年級學生。每個月,除了必要的基本生活和學習支出外,對于她來說,美容、旅游、健身也是開支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,“在行走中開闊視野,讓身體和精力保持在一個最佳狀態(tài),都是我對自己的要求。”
方曉恬的支出方向在麥可思研究院“2016大學生消費理財觀”調查中得到印證。調查顯示,目前“社交與娛樂”和“形象消費”已成為大學生群體消費的主要方向。
“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,大學生的消費觀念也在發(fā)生變化。消費的方向也不再局限于日常的吃穿上,而是將更多花費放在提升自己的能力、視野,以及精神享受方面。這些并不是愛慕虛榮,而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。”方曉恬說。
對此,南開大學黨委學工部部長白云龍分析,“大學生消費習慣的變化與整個社會的生產(chǎn)方式以及整個社會消費觀念的轉變是相呼應的,個性化、多元化已成為其顯著特征。而且,很多高校學生的家庭經(jīng)濟條件較好,父母的消費理念也發(fā)生了很大變化,這都是大學生群體消費習慣改變的必要因素。”
“相較于當前大學生消費習慣的改變,大學生之間消費能力和消費觀念所存在的差距,更應該引起重視。”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洪明博士表示,“來自五湖四海、擁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們聚到一起,在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方面的巨大差距,對很多學生,尤其是那些家庭情況比較困難的學生來說,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和心理壓力。如果不能正確引導,會引發(fā)非常多的問題。”
存在追時髦、愛面子等現(xiàn)象,但大部分學生主要消費在必要支出上
那么就消費心態(tài)而言,當前大學生消費呈現(xiàn)怎樣的特點?網(wǎng)上熱議的“大學生消費過高”問題,是否真的普遍存在?
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輔導員王婧介紹,“總體來看,盡管有部分同學存在追時髦、愛面子、重時尚等現(xiàn)象,但大部分同學還是將費用花在了必要支出,如學業(yè)、自我提升、求職等方面。而且,因為費用支出的增多,倒逼學生們在有余力的情況下,兼職和參與社會實踐,這也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財富觀、增強社會實踐能力。”
來自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編導綜藝節(jié)目方向的大四學生章小雨也表示,自己每月的消費并不低,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要完成學業(yè)。“我們是學編導專業(yè)的,平時完成作業(yè)需要自己支付拍攝費用,一般小一點的作業(yè)需要1000元,拍攝5分鐘視頻則需要6000—10000元不等的費用,這些都需要由小組的成員分攤。”
章小雨說,為了滿足這一部分的開支,自己平時會去公司和電視臺兼職,或接一些師哥師姐介紹的“活兒”,寫寫策劃案,增加一些收入來源,“和過去不同,現(xiàn)在很多專業(yè)就是比較‘燒錢’的,我覺得沒必要‘過度緊張’。”
“對不同時代大學生消費絕對值加以比較并沒有太大的意義。”白云龍分析說,如果說多年前,大學生消費渠道比較單一、呈線性的話,那么當下大學生的消費渠道則呈扇形。真正需要留意的是,這個扇形是大扇形還是小扇形,其方向和取向分別是什么,在相對同質化的消費行為中,是否處在一個相對合理的區(qū)間。
“比如說,如果大部分學生都在1500到2000元這個區(qū)間,那么這個消費就是相對理性的。對于家庭經(jīng)濟狀況比較困難的同學,要依據(jù)國家政策,結合社會力量,給予必要而精準的幫扶。如果有個別學生高到了5000元,甚至8000元,就需要引起關注,并加強理性引導了。”白云龍表示。
應引導學生建立理性的消費觀、財富觀,為走入社會奠定基礎
在理性看待大學生消費變化的同時,個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也值得關注。
“現(xiàn)在大學生人情往來,相互吃請、送禮物建立友誼的情況的確存在,而且并不鮮見。特別是家庭經(jīng)濟狀況比較好的學生,對這種風氣影響非常大。”洪明表示,“這對于家境好的學生來說不算什么,但卻可能對相對困難的學生產(chǎn)生負面影響,如果引導不好,甚至可能讓這些學生產(chǎn)生孤僻、仇富、自卑等不良心態(tài)。”
“經(jīng)濟差距很難抹平,但多一份友善和體諒,可以避免很多問題的產(chǎn)生;同時,學校的輔導員也應該注意引導,避免因為經(jīng)濟問題撕裂學生之間單純的友誼。”洪明提醒,大學是步入社會的第一步,應站在社會治理的高度去關注大學治理的問題,這無論是對學生本人的成長,還是對社會的和諧發(fā)展,都非常重要。
另一方面,針對麥可思的調查結論——“39%的學生身邊有人使用校園貸,半數(shù)以上學生參與理財活動”,白云龍表示,“我們并不主張和鼓勵大學生在讀書期間進行理財,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就學期間理財勢必占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,有舍本逐末之嫌。即便是商學院和金融學院的學生,老師們也是鼓勵同學們模擬和討論,而非實戰(zhàn)。”
此外,針對近日頻頻爆出的校園貸、裸條風波,有高校負責人談道,高校仍是當前電信詐騙和金融詐騙的高發(fā)區(qū),要引導學生建立風險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。
“多元化、個性化并不代表自由化。”白云龍表示,年輕人由于生理、心理等因素,不可避免會進行沖動型、非理性的消費行為,個別同學存在一夜暴富、瞬時成功的觀念,對“月光族”和在學理財行為也缺乏正確的認識。所以在學校開展必要的財富觀念教育,引導廣大同學正確認識生活、事業(yè)與金錢、消費的關系很有必要。
洪明也強調,“一定要在大學期間就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消費觀。現(xiàn)在的誘惑和陷阱很多。在校期間,從家長到教導員,要幫助孩子養(yǎng)成良好的消費習慣,傳承勤儉節(jié)約的傳統(tǒng)美德——這并不僅僅是為了節(jié)約金錢,也是學生們修身、立德的過程。”
- 消費品質提升成車市變革核心動能(2024-11-19)
- “搖搖椅”并非“哄娃神器” 使用時應有成人看護(2024-11-12)
- 聚焦進博會|頭部車企齊聚進博會 首發(fā)首展接連不斷(2024-11-12)
- 套餐費用易升難降 攜號轉網(wǎng)人為設障(2024-11-05)
- 糾正電影票不能退“霸王條款”(2024-10-28)